深秋的北京,寒意渐浓,位于城北一家击剑俱乐部的训练馆内,却是热气蒸腾,十几名身着白色击剑服、头戴金属网护面的孩子,手持修长的花剑,在剑道上往复移动,进攻、后退、格挡、还击,金属碰撞的清脆声响与脚步声、呼吸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充满活力的画面,场边,一位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专注地观察着每个孩子的动作,时而点头赞许,时而上前轻声指导,她,就是北京市击剑协会副秘书长王钰。
“注意节奏,不要急,感受你黑白直播官网手中的剑。”王钰走到一个略显急躁的小男孩身边,俯身示范标准动作,孩子调整呼吸后重新开始,这一次,他的动作明显沉稳了许多,这样的场景,在北京市近百个击剑培训点中,每天都在上演,而王钰,正是推动这些场景从疫情期间的停滞状态重新恢复活力的关键人物之一。
“我们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让孩子重新拿起剑,享受击剑运动最本真的快乐。”训练间隙,王钰接受了专访,作为北京市击剑协会分管青少年培训工作的负责人,她亲历了疫情三年来击剑运动在青少年中的起伏变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北京市所有击剑场馆被迫关闭,训练活动全面暂停。“那段时间,我最担心的不是协会的运营,而是孩子们会不会因此失去对击剑的兴趣。”王钰回忆道,当时她接到许多家长和孩子的电话,询问何时能够恢复训练。“从那些急切的声音中,我听出了孩子们对剑道的思念。”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北京市击剑协会在体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逐步有序恢复青少年击剑活动,作为这一过程的具体执行者,王钰和她的团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确保训练安全?如何重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如何帮助他们在中断数月后恢复体能和技术水平?
“我们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方案,包括限制训练人数、加强场馆通风、严格器材消毒等。”王钰介绍,更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引导。“长时间离开剑道,一些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技术生疏了,自信心也受挫,我们的教练团队首先做的不是技术纠正,而是心理疏导,让孩子们放下包袱,重新感受击剑的乐趣。”
这种理念体现在训练方法的调整上,协会要求各培训点减少初期技术训练的强度,增加游戏化、趣味性的内容。“比如我们会设计一些剑道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自然恢复对剑的感觉。”王钰说,这种渐进式的方式效果显著,大多数孩子很快找回了状态,甚至比之前更加热爱这项运动。

在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击剑俱乐部,十岁的小学员李昊明告诉记者,他练习击剑已有三年,疫情期间中断了半年多。“刚回来时觉得剑好重,动作也记不清了,但教练没有批评我,而是带着我们做游戏,慢慢地我又找回了感觉,现在我觉得击剑比以前更有意思了!”说话间,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种光芒,正是王钰最为珍视的。“击剑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培养的不仅是身体素质,还有礼仪、专注力、应变能力和意志品质。”她认为,后疫情时代,青少年更需要这类能够全面促进身心发展的活动。
数据显示,北京市目前有近万名青少年参与击剑训练,这一数字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并有持续增长趋势,王钰认为,这反映了家长教育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体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作为国内击剑运动的重要推广者,王钰有着丰富的击剑背景,她自幼练习击剑,后进入专业队,退役后投身击剑教育和推广工作,至今已近二十年,从专业运动员到协会管理者,角色转变了,但对击剑运动的热爱始终未变。
“我见证了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特别是近十年来青少年击剑的蓬勃兴起。”王钰说,北京作为全国击剑运动的高地,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我们的任务是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触并喜爱上这项运动,从中受益。”
为此,北京市击剑协会推出了一系列举措:与教育部门合作推进击剑进校园项目;定期举办青少年击剑比赛和交流活动;加强教练员培训,提升教学质量;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的训练课程体系等。
“我们特别注重击剑文化的传播。”王钰表示,击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包括尊重对手、遵守规则、崇尚公平等精神价值。“这些正是当今青少年需要培养的品质,在剑道上,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如何进攻,更是如何有尊严地面对胜负。”
在训练馆的墙上,挂着一条醒目的标语:“以剑修身,以礼待人”,王钰说,这是协会倡导的击剑理念。“我们希望孩子们通过击剑训练,不仅提升技术水平,更实现人格的完善。”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北京市青少年击剑活动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王钰透露,协会正在策划更多创新性活动,如线上击剑挑战赛、击剑主题夏令营、中外青少年击剑交流等,为孩子们提供更丰富的体验平台。
“最近我们启动了一个名为‘重返剑道’的特别计划,旨在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中断训练的孩子重新回归。”王钰说,该计划提供免费的体验课程和个性化的训练方案,目前已吸引数百名孩子参与。“看到他们重新穿上击剑服时的兴奋表情,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在训练馆的另一端,一群刚入门的小学员正在学习击剑礼仪,他们手持剑柄,向教练、对手和观众行剑礼,动作虽显稚嫩,但神情庄重认真,王钰远远望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击剑是一项伴随一生的运动,即使将来不从事专业道路,在剑道上收获的友谊、勇气和坚持的品质,也将成为孩子们宝贵的财富。”她说,每当看到孩子们在剑道上专注而快乐的身影,她就更加坚信自己工作的价值。
夜幕降临,训练馆内的活动渐近尾声,小学员们脱下击剑服,仔细擦拭自己的剑具,然后向教练和同伴行礼道别,王钰站在门口,与每个孩子击掌告别,并送上鼓励的话语。
“王老师,下周见!”孩子们欢快的声音在走廊回荡。
“下周见!记得在家做拉伸练习哦!”王钰笑着回应。
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王钰对记者说:“我们的工作就像种树,需要耐心和坚持,但每当看到孩子们因击剑而成长、而快乐,我们就有了继续前进的力量。”
走出训练馆,北京的夜空星光点点,王钰拿出手机,查看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上午与教育部门会谈击剑进校园事宜,下午巡视三家击剑俱乐部,晚上还要准备周末青少年比赛的方案,这样的工作节奏,对她而言已是常态。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重返剑道的快乐——这不是口号,而是我们每天都在践行的承诺。”王钰说,她和协会团队将继续努力,为北京市青少年击剑运动发展贡献力量,让更多孩子从这项古老而优雅的运动中受益。
随着北京冬奥会带动的新一轮体育热潮,以及教育“双减”政策带来的机遇,青少年体育培训迎来黄金发展期,王钰表示,北京市击剑协会将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击剑培训体系,扩大击剑人口基数,发掘培养后备人才,为推动击剑运动普及和提高贡献力量。

“我相信,随着更多孩子拿起剑,走上剑道,他们收获的将不仅是健康的体魄,还有面对挑战的勇气和智慧。”王钰说,“而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