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纽约,晨光熹微,为哥伦比亚大学古老的砖石建筑披上一层暖金色,上午八点,当大多数学生刚刚揉开惺忪睡眼,哲学系大楼一间安静的阅览室里,一个修长的身影已端坐良久,费若秋,这个名字曾几何时在欧洲剑坛激起阵阵涟漪,他手中的武器从轻盈迅捷的花剑,换作了厚重艰深的哲学典籍,指尖划过书页的沙沙声,取代了剑尖划破空气的嘶鸣,他抬起头,目光沉静,昔日在剑道上那份猎鹰般的锐利,已内化为一种更深邃的思考者的专注,这是一条从巴黎的鎏金剑馆到纽约曼哈顿学术殿堂的独特旅途,一位顶尖运动员如何转身成为常春藤盟校的求索者?本报独家专访,探寻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聆听他关于胜负、知识与人生的重新诠释。
巅峰转身:告别不是句点,而是冒号
采访从那个令无数人错愕的决定开始,几年前,费若秋还是法国击剑界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手握多项国际赛事奖牌,是教练眼中天赋与努力兼备的典范,前途似乎本该沿着奥运冠军的轨迹一路闪耀,就在运动生涯的黄金年龄,他选择了急流勇退,黑白直播官网将目光投向了远方的象牙塔。
“许多人问我,是否因为伤病,或是遇到了无法逾越的瓶颈?”费若秋的语调平和,带着一丝回忆的悠远,“其实都不是,那只是一种强烈的内在召唤,一种‘知止’的智慧。”他坦言,击剑给予了他极致的目标感——战胜对手,赢得比赛,这种目标纯粹而直接,但也构筑了一个相对封闭的世界。“日复一日的训练、比赛,循环往复,我开始渴望一种更开放、更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我想知道,除了‘赢’,人生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与价值维度?”
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自幼,费若秋在专注剑术的同时,从未放下对知识的渴求,旅法多年,他沉浸在深厚的欧洲人文氛围中,阅读哲学、历史书籍成了他训练之余最好的调剂。“击剑锻炼了我的专注力、纪律性和在高压下瞬间决策的能力,这些品质,我相信在学术探索中同样宝贵。”他将退役视为一次“主动的转型”,而非“被动的告别”。“剑道生涯不是一个就此结束的句点,它更像一个冒号,引出了我人生下一段更广阔的内容。”

象牙塔内的新赛场:从肢体语言到思维博弈
踏入哥伦比亚大学,对费若秋而言,无疑是踏入了一个全新的“赛场”,这里的规则截然不同,评判标准也从清晰可见的比分,变成了晦涩难懂的论文评语和学术讨论。
“最初的确非常不适应,”他坦诚地笑了笑,“以前我的‘对手’是剑道另一端那个具体的人,我的任务是解读他的意图,寻找他的破绽,而在哥大,我的‘对手’变成了康德、黑格尔、维特根斯坦这些深邃的思想,是论文里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论证逻辑。”他形容这种转变是从“肢体的博弈”切换到“思维的博弈”,过去依靠的是肌肉记忆和瞬间直觉,现在则需要极大的耐心、严谨的推理和庞大的阅读量。

“在剑道上,胜负在电光火石间判定,结果立竿见影,但学术研究完全不同,你可能花费数月钻研一个课题,最终发现此路不通,或者得出的结论微不足道,这种长期投入却未必有即时正向反馈的过程,非常考验心性。”费若秋说,正是击剑磨练出的坚韧帮了他大忙。“面对一个复杂的哲学论证,就像面对一个防守严密的对手,不能急躁,需要反复试探(阅读)、佯攻(提出假设)、最终找到突破口(形成自己的见解),失败(理解错误或论证被推翻)是家常便饭,关键是要有迅速调整、重新来过的勇气。”
他特别提到哥大开放、多元的学术环境给他带来的滋养,在课堂上,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辩论伦理学难题;在图书馆,他徜徉于跨越千年的思想海洋。“这种思维的碰撞与开阔,是另一种形式的‘竞技’,它带来的兴奋感和成就感,丝毫不亚于赢得一场比赛。”
剑道与书道:内在相通的修行
在费若秋看来,击剑与学术这两条看似迥异的路径,在其精神内核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一种追求极致的“道”。
“击剑讲究‘意到、眼到、剑到’,是精神、视觉与动作的高度统一,它要求你完全活在当下,洞察最细微的变化。”他阐述道,“做学问何尝不是?你需要极度专注,才能捕捉到文本中隐藏的逻辑缝隙或思想闪光点,那种心无旁骛、与研究对象融为一体的‘心流’状态,无论是在剑馆还是在书房,体验都非常相似。”
他认为,两者都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在击剑中,步伐、弓步、直刺这些基础动作必须千锤百炼,形成肌肉记忆,才能谈得上战术组合,在学术上,文献检索、文本细读、逻辑论证、规范引用,这些就是我们的‘基本功’,没有这些扎实的训练,任何宏大的理论建构都是空中楼阁。”
更重要的是,两者都塑造着人的品格。“击剑教会我尊重对手,坦然面对胜负,学术研究则教会我敬畏知识,诚实对待自己的无知和局限,它们都在引导我成为一个更完整、更自律、更有责任感的人。”费若秋说,过去的经历不是包袱,而是宝贵的资源,“我带着剑客的意志走入哲学的世界,这段独特的跨界的经历,让我对很多问题有了不一样的视角。”
未来之路:架设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谈及未来,费若秋的目光中透露出清晰的规划与期待,他目前的研究兴趣逐渐聚焦于东西方哲学的比较,尤其是现代性语境下中国传统思想的价值与出路。
“我的个人经历本身就带有跨文化的色彩,在中国出生成长,接受了基础教育和文化熏陶,之后在欧洲长期生活训练,现在又在美国深造,这种穿梭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体验,让我对文化差异与融合有着切身的感受。”他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学术训练和独特背景,在未来致力于促进东西方的人文交流。
“击剑是起源于欧洲的体育项目,但它蕴含的公平、尊重与卓越精神是普世的,哲学探寻的是人类共同的终极关怀,但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沟通的桥梁,不是简单地比较优劣,而是深入理解各自的内在逻辑与价值,寻找对话与互补的可能。”他设想,或许将来可以从事相关的学术研究、写作或文化交流项目,将竞技体育的活力与人文思想的深度结合起来。
采访结束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费若秋收拾好书本,步入哥大校园的夜色中,他的背影,依然保持着运动员的挺拔,但步伐却更添了几分学者的沉稳与从容,从剑道到书道,从赛场到课堂,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不仅是一次个人职业的转型,更是一场深入灵魂的探索,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人生的疆域可以无比辽阔,追求卓越的精神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延续和升华,这条独特的道路,正如他正在研读的那些哲学经典一样,充满挑战,也充满无限可能,为那些勇于追寻内心召唤的人,提供了一个生动而深刻的注脚。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